928坐校車到雲南會館的途中,在明利村跳上一位搭便車同赴會館的玉堂國小老師。老師是位年輕人,約莫25到28歲的年紀,和很多在光復教書的國中、小老師一樣,千里迢迢從緬北到泰北任教,已在此地生活六年。玉堂國小的老師和車上另一位老師聊天,提到緬甸北部的近況,最近緬甸軍政府與緬北「佤邦」進行的談判破裂,佤邦武裝部隊拒絕繳械,緬甸軍政府計畫掃蕩北方,戰爭隨時可能開打。

  佤邦,分布範圍從緬北橫跨到泰北,領導人物雖是一位佤族人物,但其下支持者多為華人,緬北各地也多華人群居,和泰北一樣。這些因近代中國戰亂而被迫翻山越嶺、落腳異鄉的老百姓,要在別人的土地上生活,心裡一定千百個不願,可是,一切就這樣發生,也就這樣定居,持續兩、三代。對新生代而言,那裡算是異鄉?還是故鄉?亂世裡,個人的存在渺小,為了生存,只是拚命往自己都不知道會有甚麼的前方走去。少數一、兩個掌權者的角力或鬥爭,卻決定了芸芸眾生的命運,自古以來總是如此,影響甚至擴及數個世代。

  玉堂國小的老師前陣子才從緬甸回來,說中共雖宣稱不會介入緬甸軍政府與當地的戰鬥,但他們也無法阻止“老百姓志願”參與爭鬥。老師說,若真開打,中共背後的支持、緬甸軍政府的武力,戰爭也許又要持續好些年。當地老百姓已收拾好家當,隨時準備聽到槍聲就離開。二次大戰結束至今也有60多年了,可是有一群人,從年輕到老,至今依舊無法過上安穩的日子。聽著老師一派輕鬆的談笑,心底卻有些許悵然。第一次,感覺戰爭離我如此接近,那不只是課本上的名詞,而是真實在身邊的流動。

  在光復出發前,聽到校長叮囑校內由緬甸來的華人老師,叫他們記得坐在車內不要靠近車外,以免遇到路上泰國警方盤查,他們沒有證件,會有麻煩。一位同樣來自臺灣的志工老師也提醒:每一輛車後座至少要有一位臺灣老師,以備泰國警察查問時,可以拿出臺灣護照做代表。這些老師就像學校裡的部分學生一樣,翻山越嶺來到泰北這個山城生活。在沒有身分證的情況下,他們無法任意下山到城裡,他們只能在山上、在村裡生活、遊走。一旦出了村落,他們便失去了自由。

  突然可以了解,賴樹盛在《邊境漂流》一書裡提到的,在泰緬邊境往來難民營的感覺。同樣差不多年紀的人,甚至許許多多更年輕的青少年與小朋友,同樣是父祖輩才親身經歷的動亂戰爭,對我們而言都應只是「過去」的歷史,卻在各人身上持續著不同的影響與張力。相同的後代,卻活生生經歷著不同的命運。為什麼是自己生在臺灣、長在臺灣,擁有一張再自然不過的身分證自由來去?從來不曾感覺擁有一張中華民國身分證是何等的可貴,但在此地,才真實感受到,原來小小一張不起眼的證件,對多少人而言卻可望而不可及。為什麼是我不是他?為什麼是他不是我?難道,一切都只是上帝隨機的選擇?

  回程和一位同樣來自緬甸的年輕女老師坐在校車上,老師才21歲。7歲起就離家讀書,在山下滿堂村建華高中畢業後,看到山上光復高中在徵老師,就上山教書。21歲的年紀,過去21歲的我,每天帶著書本悠哉地晃到學校上課、下課,沒課的閒暇,隨興在圖書館看書或和三五好友聚餐、籌劃社團活動。過去一切看似如此理所當然的存在,此刻才真正感受到,從小到大,擁有這些平靜與安定,原來是一種多大的好運與福氣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llina20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